2月9日下午,記者在南開區陽光100國際新城走訪時發現,電動車進樓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多個樓門一層前廳內都停放著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
在小區東園16號樓門口,一樓前廳信箱前停放著十余輛電動自行車。東園14號樓樓門外玻璃上貼著“電動車禁止進入樓內”“大廳禁止停放電動自行車”的提示和相關法律法規,但前廳里仍停著數輛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隨后,記者又來到東園12號樓和小區其他高層住宅樓,發現電動車進樓的現象比較普遍,而且部分電動車的電池并沒有在車上,應該是車主把電池拿回家充電了。“小區里沒有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只能把電池拿回家充電。”一名居民表示。
記者詢問地下車庫的安保人員得知,該小區沒有設置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只有給電動汽車充電的充電樁。記者隨后聯系陽光100國際新城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小區內并無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相關部門正在尋找合適位置加快建設。
小區充電位不足 智能車棚太遠
在河東區東瑞家園,電動自行車進樓停放的現象也很普遍,不時有居民推著電動自行車進入電梯。不僅如此,樓梯間內也有停放電動自行車的情況,這讓原本就不寬敞的走廊變得更加狹窄。
記者在小區里看到,多座樓旁都有電動自行車充電車棚,每個車棚的充電位從10個到20個不等,車棚幾乎處于滿員狀態。“和小區里電動自行車的數量比起來,這點充電位根本不夠。”居民告訴記者,該小區平均每棟樓有200戶居民,且老年人較多,電動自行車、電動三輪車保有量大,小區內現有充電位遠遠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
據了解,為解決小區內充電位少的問題,相關部門在東瑞家園南門和東惠家園北門之間的魯山道兩側建設了智能充電車棚。但記者聯系車棚工作人員得知,如今車棚也已接近飽和,剩余車位很少。此外,由于該車棚距離小區北側居民樓較遠,存取車不方便,也導致部分居民不愿意將車存放到這里。“我買完菜回家把菜放樓上,再騎車去車棚存車,然后再走回家,一趟下來至少要15分鐘。年輕人還好說,老年人肯定不方便。”一名居民說。
智能車棚建兩年 不能通電成擺設
新城家園小區位于濱海新區大連東道與春風路交口附近,小區3號樓、12號樓、16號樓等樓棟門廳和樓道內都存在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進樓停放的問題。
實際上,小區內有多個專門供電動自行車充電的智能充電車棚,每個車棚設置有數個或十余個電源插口,車棚內裝有儀器儀表等設施。然而由于車棚并未通電,這里只能被當做普通存車處,許多停放在車棚的自行車都落滿灰塵,有的車零件已經損壞。“建成快兩年了,一直沒法用,都成‘僵尸車’存車處了。”居民們期盼著智能充電車棚能盡早啟用。
記者調查多個小區發現,因為小區內充電設施不完善,甚至沒有充電設施,一些居民不得已才將車推進樓道或將電池拿回家充電。面對電動車進樓的難題,在社區、物業加強宣傳和檢查,執法部門加強管理、落實違規處罰的同時,更應盡快解決居民充電難的問題。社區、相關部門應協調多方力量,進一步加快建設智能充電車棚、電池充電柜等電動車充電設施的腳步,并對充電設施進行安全、高效的管理,從根本上解決電動車進樓這一頑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