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文史工作者吳慶杰長期走訪桃竹苗地區,為石板伯公留下紀錄,日前并策展,展現近年研究成果。吳慶杰認為,石板伯公為在地客家文化特色,不過近年卻也發現部分伯公廟變豪華,或搭了遮雨棚,失了古樸意象也少了在地味,希望大眾能保留原樣,讓石板伯公依舊是「記憶中的模樣」。
吳慶杰說,伯公信仰最貼近民眾生活,石板伯公因國民政府來臺后而興盛的打石產業,而變得普及,桃竹苗區最多曾有多達4、5千座石板伯公,伯公也因鄰近聚落,而顯得親民,孩童可在祭祀空間前嬉鬧,長大后向伯公傾吐心事,長久下來,信仰也代代相傳。
「桃竹苗地區的特色!」吳慶杰說,石板伯公為桃竹苗地區專屬的特色,尤其以苗栗保留最多,新竹次之,但隨著時代的變化,他也發現有信眾為石板伯公蓋起豪宅,或是搭上遮雨棚,過多塑膠化的產物,讓石板伯公的空間變得一致、單調,反而失去了原先古樸的模樣,也少了在地特色。
吳慶杰說,關西營區興建后,一座搬出的伯公廟為石板浮雕,有童子、虎爺相伴,他走訪上千座伯公廟,也僅看到這一尊,十足具有在地特色。他認為,這是形塑客家文化、信仰的風采,也是臺3線與客莊最美的風景之一,值得好好保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