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老小區車棚改造,你可能不以為然地認為無非就是刷刷墻再裝上幾個燈。但在徐家匯街道有這樣一個小區,在車棚改造時融入了智能管理、共享充電這些新潮元素。這些新奇的點子還要從泰、匯小區居民自發成立的車管會說起……
創新與自治相結合 造就最美小區停車棚
泰、匯小區是一個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的老舊小區,和大多數老舊小區一樣,非機動車車棚早已破舊不堪,為此,泰、匯小區從去年底開始對車棚進行硬件改造。改造前,泰、匯小區的自行車停車棚存在著自行車隨意停放、僵尸車、管理人員吃住在車棚等問題。如何讓原本住在車棚的管理人員搬離,成為了改建車棚的“老大難”。
泰、匯小區所在的殷家角居委主任張影向記者介紹到,“泰、匯小區需要改造的車棚有4個,看管其中一個車棚的是一位80多歲的退休老人,一直吃住在車棚。老人覺得回家不開心,所以一直不肯回去。最后,小區居委會牽頭業委會找到了老人的兒子,做通了兒子的工作,這才把老人接回家。”
圖片說明:墻上掛著一幅幅改造前后的對比照
事實上,車棚改造遇到的困難遠不止這樣。張影說到,“原先有一個車棚內,里面放置4張麻將桌,經常引來小區各路‘牌友’來此一聚。不僅如此,因為有一戶居民家庭條件較差,同樣吃住在車棚內。”人多混雜導致車棚四周道路被占用,衛生條件、消防隱患也令人堪憂。居委會經過反復協調多方共同努力,原本吃住在車棚的居民被說服回家。
圖片說明:車棚墻壁上的彩繪
圖片說明:共享充電設施
如今泰、匯小區的車棚早已煥然一新,除了在門口安裝的智能門禁系統外,車棚內也別有洞天,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設備,張影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智能化的共享充電設施,可以同時給9輛電瓶車充電,每次只需投入一塊錢硬幣就能充電7小時,時間到了會自動斷電,既方便了居民也保證了安全。”看到社區的車棚變化,一畢業于美院外來租戶發動同學對車棚的墻壁進行了彩繪,讓整個停車棚看起來溫馨舒適。
除了對停車棚進行硬件上的更新,泰、匯小區還在管理上下足了功夫,由街道對接飛揚華夏社會組織,黨組織牽頭,引導物業、業委會與社區黨員一起參與,成立了一支由黨員及黨員家屬占70%的志愿者隊伍組成的車管會,實施車棚自治管理。車管會每月召開一次例會,對車棚存在的問題進行民主議事,每個季度對當季的收費合計進行公示,車棚的收入將用于日常維護及修繕。車管會除了設有會計,還有隊長、副隊長、宣傳委員、聯誼委員等等,這些成員各司其職開啟車棚自治新篇章。
居民“巡視組”讓小區居民鄰里結緣
2014下半年,泰、匯小區居民開始組織志愿者隊伍,三年多的時間里,泰東志愿者隊伍逐漸壯大。
圖片說明:高齡老人巡邏隊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恰巧遇到了兩位出來巡邏的高齡老人,詫異于兩位老人如此高齡依舊參加到志愿者隊伍中。“她們兩位是志愿者隊伍當中年紀最大的,除非極端惡劣天氣,會讓老人暫停巡邏,不然兩位老人從不遲到。現在小區居民幾乎都認識這兩位志愿者‘老大哥’……”張影告訴記者。其中一位老人自豪的對記者說:“知道小區要成立志愿者隊伍后,我是第一個加入的。”據了解,采訪當天是兩位高齡老人一周一次巡邏的日子,巡邏從下午2:30~3:30,持續一個小時。
其實,泰、匯小區的志愿者隊伍基本上都是居民自發加入的,因為大部分居民都是拆遷回搬,所以鄰里之間本就熟悉,只要有人帶頭加入志愿者隊伍,其余的居民就會紛紛加入。慢慢地,小區居民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和睦,越來越融洽。這種“正能量”也帶動著小區的每一個人,就連小區保安也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盡力保持小區大門的干凈整潔。如今小區有三支志愿者隊伍,活力綠、平安橙、樂匯車管會志愿者,她們的出現讓社區更有愛也更有溫度。
愛心活動室讓“家人”無處不在
圖片說明:阿拉百寶書
在采訪快要結束時,張影帶記者參觀了匯小區的老年活動室。在老年活動室的櫥窗里,記者發現了一本“阿拉百寶書”。張影告訴記者:“這是專門給老人吐露心聲的,有些隱私老人們不愿意對他人提及,但又需要一個傾訴的空間,就可以把想說的話記錄到這本書上,等到了老人們想說、愿意說的情況下就可以拿出來和老年活動室的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心聲。”
圖片說明:老年人關愛活動
“除此之外,每周老年活動室都會由居民自發組織的活動班開班,不但有書畫、歌唱等傳統活動班,老年活動室還會在每年端午節舉辦包粽子活動,讓每個老年人都能參與其中。這類活動對于增進鄰里關系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張影介紹到,只要有老人一天不出現在大家的視野里,就會有居民區敲門詢問老人的身體狀況,若老人身體不適,志愿者會主動上門關心,讓那些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們也能感受到如家人般的溫暖關愛。
如今泰、匯小區無論大事小事,總能在第一時間見到志愿者的身影。借用張影的話來說,“這么長時間以來,小區的大部分事情已經放心交給居民自己來處理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