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貼通知不讓電動車進樓,可小區里的停車棚里面卻住著人、堆雜物,沒剩多大空間了,電動車該停哪兒呢?”近日,家住西城萬明園小區的居民王先生向本報記者反映電動自行車停放難題,他希望責任單位能夠盡快協調,騰出車棚空間,讓“出樓”的電動車有地兒可停。
調查
維修隊占車棚
堆建材還住人
5月24日,居民王先生帶著記者來到小區了解情況。記者發現小區雖然叫萬明園,但是不少樓的外墻卻寫著阜成門南大街3號、阜成門南河沿2號等不同的名字。居民解釋說,小區有11棟樓,建設年代各不相同,分屬多家產權單位,所以名稱不同,目前僅物業管理公司就有八家。
在一棟寫著阜成門南大街5號樓的樓北側,記者看到一棟類似羽毛球館的藍色拱頂建筑,王先生說:“這座彩鋼板建筑就是停車棚,好多年前就建好了,但是由于里面住人堆雜物,現在停不了幾輛車。”
藍色拱頂的停車棚被維修隊占用。
記者走進停車棚,發現除了車棚中央一塊七八十平方米的空地內停放著多輛電動自行車外,棚內西側和東側都搭建了多間簡易房。西側的兩間屋內亮著燈,其中一間屋內搭著一張單人床,另一間屋內是一張上下鋪,床上鋪著被褥,窗臺上擺著幾瓶調料,窗臺下面放著一口鐵鍋,地上擺著幾桶色拉油。
車棚內搭簡易房,堆著各種建筑材料。
棚內東側是一排白色的簡易房,房頂上碼放著成摞的鐵板和鐵管。一輛黃色的貨車停在空地中央,兩名操著外地口音的工作人員正在商量如何整理建筑材料。
“這里還可以停放電動自行車嗎?”記者問,其中一名男子說可以,只要有地方就可以停,并且不收費,他特意強調晚上10點鐘要鎖大門。
王先生說這個車棚里面曾經開過小賣部、小飯館,還當過復印室,前后更換過多個租戶,前幾年被產權方收了回來,現在分給了小區的維修隊使用。“有人經常炒菜做飯,油煙味四處飄散,棚子里的建材都是他們堆放的。”
有人在車棚內做飯。
記者隨后聯系了負責該車棚的北京星月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解釋,車棚內的確有幾名維修工作人員居住,但不妨礙停車,有需求的居民可以正常停車。
現場
電動車搬出樓道
通道里擠滿車輛
電動車不讓進樓,車棚又被占用,居民那么多車該放哪呢?記者發現小區里大量電動自行車和自行車隨意亂停。
在萬明園7號樓前,每一個單元樓門和綠化帶之間,都有一條兩米多寬的狹長通道,幾十輛電動自行車停放在其中。尤其是二單元到三單元之間的通道上,密密麻麻地擠滿了車,沒有一點兒空隙。
萬明園7號樓前的通道內,車輛擠得滿滿當當。
記者碰到一位住戶說,他的車被其他電動車包圍了,要想挪出來得搬動好幾輛車。“樓前可用來停車的地方只有這條通道,車多路窄,只能湊合擠著。”他告訴記者,在小區的西邊還有一個車棚,但因為里面放的廢品破爛太多而沒法用。
在他的引導下,記者在萬明園10號樓西側找到了這個鋼架搭成的自行車棚。入口過道兩側,落滿灰塵的自行車和雜物堆放在一起。車棚里的車輛殘破不全,車輛之間散落著床墊、木板、破被子、紙箱等各種雜物,儼然成了廢品堆放點。
萬明園10號樓前的停車棚被僵尸車和雜物占據。
一位老住戶告訴記者,他在小區已經住了40年。據他回憶這個車棚建成有七八年了,堆放的車輛由于長期閑置不用,風吹日曬變成了破爛。
“這幾天開始禁止電動車上樓,樓前的車馬上增多了,亂糟糟停了一大片,幾乎快將過道堵住了。”老住戶擔心車輛會堵了門出不去。記者發現,小區的多棟樓前后,都有電動自行車隨意亂停的現象,甚至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械的活動空地都被電動自行車霸占了。
電動自行車停到了健身廣場。
回應
清廢品僵尸車
騰出停車空間
記者在物業公司辦公室遇到了一人自稱是月壇房管所的工作人員。他說,自己是專門來小區調查停車棚問題的。他已經告知車棚內的工作人員,盡快碼好物品,不要影響居民停車。“我們正在不斷督促推進當中。”
萬明園社區居委會的相關負責人接受了記者采訪。據她介紹,由于小區內的停車棚產權不相同,需要分別對待。阜成門南大街5號樓北側的停車棚產權歸月壇房管所,該車棚是上世紀80年代和5號樓一同建設的,屬于該樓的配套設施。車棚之前曾被人占用對外經營,出現過不少私搭亂建。“后來房管所收回了該車棚,但由于居民不同意,無法實行收費停車,后來車棚給了現在的維修隊使用,于是就出現了一邊堆建材一邊停車的現狀。”
該負責人說,就這一問題最終還應由產權單位來牽頭推動,居委會將聯合相關部門召開居民議事會,聽取居民的意見,討論車棚后續該如何合理使用。
“至于萬明園10號樓西側的自行車棚,展覽路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已經有清理整頓的計劃。”該負責人說,這個車棚建在小區的公共區域上,應該提供給全體居民使用。“車棚內堆放僵尸車屢禁不止,我們將再一次貼通知,動員居民認領自家的車輛,同時請收集廢舊物品的人員,清理車棚內的雜物,讓居民有地兒停車。”
記者采訪發現,小區內多處已經安裝了電動自行車智能充電箱,按照充電說明,車主可將電瓶放進箱內充電,而不用搬進樓內,消除充電隱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