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里面空地變車棚,為何車主卻不情愿?近日,市民張女士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反映,她住在濟南市槐蔭區昆侖街小區,今年的六月份小區居委會打算在36號樓附近建造一個車棚,稱之后可以免費停車。結果等到7月份車棚建好后,居委會卻開始收費了,而且還把車棚門鎖了起來,不交錢就不讓停。
“小區36號樓這邊正好有一個空地,居委會就在這建了一個車棚。建的時候說的好好地,之后是不收費的,結果建完后就變了說法成收費車棚了。”張女士說,除了收費變化外,原本居委會表示這間車棚將優先供給36至39號樓的住戶使用,但現在卻是“對外開放”的模式。
張女士表示,如今許多外來的車輛都停在了車棚里,而自己的車子卻無處可放。“現在我就希望還是能像之前說的那樣,只對36至39號樓的業主開放。”張女士說。
車棚建前建后說法不一,究竟為何?為此,20日上午記者來到了昆侖街小區,在36號樓前看到了一個藍色的車棚,面積大約40平米左右,約計可容納40多輛電動車。在墻的西側分布有約十個插座可供電動車充電,此時正值上班期間,里面僅停放了一輛三輪車及兩輛自行車、兩輛電動車。由于車棚鎖著,因此記者無法進入查看具體情況。
“車棚的確是在收費,我也是剛交了錢。”居民陳先生介紹說,他在這里停自行車交了5元錢,給掛了一個車棚專用的牌子,如果想要停電動車得交15元。“車棚是肯定要建的,畢竟大家的非機動車都停在單元門口也不是個常事,當然如果不收費是最好的。”陳先生說。
電動車充電繳費可以理解,但是自行車為何還要收費?這鎖住的車棚又是為何呢?記者從昆侖街社區居委會副主任王女士處了解到,未建車棚前這里曾是個空地,上面堆滿了雜物,有業主反映這里“臟亂差”要求治理,同時也有業主提到小區沒有地方停放非機動車的問題。因此,在綜合了業主們的意見后,居委會就將此處清理干凈,建上了車棚。
對于業主的質疑王女士表示,現在收取的是電動車的充電費用,每輛車15元,而自行車收取的則是車棚內兩個節能燈電費,也就是每輛車5元。“當時建的時候,包括建完之后我們都張貼了公告,停車是免費的,但是會相應的交一部分電費。”據王女士說,車棚為了方便晚歸的業主能夠看清,安了兩個節能燈,因此產生的電費也需要自行車車主平坦一部分。
?“從車棚建好后到現在兩個月了業主只交過一次錢,共175元,到現在電費還有剩余,等用完后才會交下一次。”至于車棚為何要上鎖王女士解釋到,為了方便管理居委會將車棚鎖了起來,給每位交了電費的業主都配了鑰匙,這樣沒有交電費的就無法停放了。“我們車棚的確是優先給36至39號樓的業主使用的,據目前交費情況來看,不存在有其他外來車輛停放的現象,車位方面也還有空余。”王女士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