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街頭的二輪電動車加裝雨篷現象非常嚴重,經常有人、車被刮傷的情況發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大整治力度。為此,本網記者和市民監督員對此作了實地調查。
實地調查:街頭巷尾隨處可見學校門口成為“重災區”
上午9點,記者來到甌北街道,在雙塔路錦江大酒店附近,記者停留了約20分鐘,在此期間,除了停靠在路邊的幾輛電動車有加裝雨篷的情況,來來往往的電動車有一半以上加裝了雨篷。隨后記者又來到龍橋馬路菜市場,恰逢市民們賣菜的高峰期,道路兩旁停靠著不少加裝了雨篷的電動車,讓本身就狹小的道路更加擁擠。
這些加裝的電動車雨篷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超出了電動車自身的大小。其中有一種雨傘式樣的雨篷,不僅寬度超出了電動車自身大小,長度也遮蓋了后方的視線。雨篷的骨架比較突出,高度大約為1.5米,如果駕駛員沒有控制好距離,非常容易刮傷他人或者車輛。
記者上前詢問了一位買完菜準備離開的女士,她告訴記者,電動車在買來的時候賣家就給她裝了雨篷,現在電動車賣出去的時候商家都會加上雨篷,算是一個優惠。在這位女士離開的時候,她的電動車雨篷刮到了我們的另一位記者,記者的臉上立刻出現了一道紅痕。“速度這么慢就已經劃出了一道紅痕,對于成年人都有些疼,如果刮到了老年人或者小孩,萬一速度快一些,那后果無法想象。”
隨后記者又來到縣城上塘,從環城西路路口起,記者見到道路兩邊的人行道上停放了不下百輛二輪電動車,并且絕大部分違規加裝了雨篷。到城西小學時,正是學生中午放學時間,記者看到前來接學生的家長們大多開著加裝了雨篷的電動車。接孩子的市民劉女士說,她家其實有轎車,但是因為時間比較緊張,并且沒有地方停車,還是電動車比較方便,而下雨天接送孩子沒法穿雨衣,只能加裝雨篷,盡量慢慢開。
市民聲音:行車危險隱患較大望有關部門盡早整治
在采訪中,一位開著越野車的董先生攔住了記者,他表示吃了好幾次雨篷的虧。原來,董先生的車稍寬,他有幾次在正常等待紅綠燈的時候被從車流中穿行而過的電動車刮到了車。“我覺得這個雨篷太危險了,本身電動車的行駛就有些不規范,等紅綠燈的時候喜歡從車流中穿過去,車輛之間空間已經很小了,他們的雨篷又非常大,我的車子被劃了好幾次。”董先生說,“而且他們的視線被雨篷遮擋,看不到后方車輛有沒有被刮,只管自己開走了,這樣不只是對汽車車主的傷害,也是對自己生命安全的不負責。”
市民監督員戚淑明說:“這些學校每逢上下學,加裝了雨篷的電瓶車就像蜜蜂一樣撲過來,不僅堵住了主干道,自身的安全也受到了影響。”市民監督員戚永德則說,他平時有看到交警對加裝雨蓬進行管理,但是多在主干道上,一些巷道里比較少,加裝雨篷不僅影響到他人的人身安全,并且遇上大風天氣等自身也非常危險。兩位監督員都表示,這種現象安全隱患太大,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大力度整治。
部門表示:量大面廣整治難度大結合新規綜合整治
為了了解相關的整治情況,記者來到了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交警大隊副大隊長黃秀曉告訴記者,現在許多城市的共性是公共交通欠發達,電動車更符合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我縣現在的電動車保有量比較大,總量近20萬,近三年就登記了七八萬,并且快遞、外賣行業的發展也讓電動車增多了。量大面廣,加上雨篷方便實用,用的人多,因此整治難度非常大。
“前期的整治針對主干道、主要街的主要路口,特別是事故多發路段進行嚴管,2018年交警大隊共查獲電動車違法行為64972起,接下去我們會根據《溫州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下稱《條例》),結合路面管控和教育引導開展大整治。”黃秀曉表示,第一步會進行全覆蓋的宣傳,第二步會根據《條例》加大處罰力度,包括不戴頭盔、加裝雨篷等,第三步會對行業加強管理,對之前已經實施的“四色”文明指數考評進一步加大嚴管力度。“我們交警部門會本著人性化的態度,先行勸導,之后再逐步提升處罰力度。”黃秀曉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