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街道功能引導“停留”空間,行人、共享單車與機動車各行其道 記者 鄭琳東 攝
東莞時間網訊(記者 潘少婷)共享單車在路邊有合理的停放區域,行人、共享單車與機動車各行其道;公交站點或設有長凳、避雨棚、風雨連廊,繁忙的站點旁在條件允許下還可設立報亭、花店;市民在街道遇到相熟的人,駐足路側及建筑退縮空間范圍內交談,不用擔心受機動車的影響……不久的將來,東莞的街道設計將有新指引。
昨日下午,市提升辦舉行《東莞市魅力小城街道設計技術指引(征求意見稿)》專題培訓,指導“魅力小城”街道建設。記者獲悉,近期我市將選擇“基礎好、意愿強、見效快、帶動強”的項目做示范,逐步帶動全面建設,實現城市品質全面躍升。
一直以來,東莞的道路設計偏重于車輛交通功能,過多關注“通行”,忽視了“服務”功能、道路空間和建筑退縮空間的協調。即將出臺的《指引》,將從傳統的“道路設計”轉變為面向各類人群活動需求的“街道設計”,街道兼具“通行”和“停留”屬性。
未來東莞的城市道路,將按照道路等級設計“通行”空間,依據街道功能引導“停留”空間,行人、共享單車與機動車各行其道,互不爭路權。在空間允許條件下,一些街道可設置休閑座椅、街道家具、景觀點綴,如雕塑等藝術裝飾小品。此外,一些小支路交叉口,將縮小轉彎半徑,并借助路面抬升,降低汽車轉彎車速,保證慢行空間的安全連續。
另外,《指引》還將對公交站臺、交叉路口、路面停車,以及不合理的標志標線進行綜合提升和治理。
相關鏈接
東莞緣何編制《東莞市魅力小城街道設計技術指引》?
提升城市街道品質 打造“魅力小城”
昨日,市提升辦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是“城市品質三年提升”的攻堅年,“魅力小城”作為城市品質三年提升的重點領域,是實現品質提升的重要路徑。
為了更好、更有力支撐“魅力小城”高品質街道空間建設,有效指導城市街道品質提升工作,該辦委托廣州市城市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東莞市城建規劃設計院,聯合編制了《東莞市魅力小城街道設計技術指引(征求意見稿)》,從8大系統25個關鍵要素,系統提出品質街道的具體技術要求。
其中,《指引》對道路斷面、機動車道、慢行通道、交叉路口、過街設施、市政附屬設施、景觀及城市家具、建筑退縮及立面等內容的設計和實施提出相應的要求和指引。
![]() |
|